摘 要:城市室外消火栓系統(tǒng)是城市環(huán)境中最主要的消防設施之一,是城市消防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消火栓從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發(fā)展演變到現(xiàn)今形態(tài),每一次改變都體現(xiàn)了人類的聰明與智慧,對城市火災防控的進步也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城市 消火栓 發(fā)展演變
引 言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消防意識,只是遠古的民宅和建筑前的消防設施是水桶和沙箱,而現(xiàn)代的消防設施是消防車、消防栓和滅火器等各類設施。公共消防栓系統(tǒng)是城市環(huán)境中最主要的消防設施之一,是城市消防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設置在消防給水管網(wǎng)上的消防供水裝置,由閥、出水口和殼體等組成。但凡是都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的,消火栓也并不是一出現(xiàn)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形態(tài),下面就我國城市室外消火栓的發(fā)展演變做一下交流探討。
1、我國城市室外消防栓的發(fā)展
1.1理念形成。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在皇宮中水流不到的地方,會放置大水缸作為水源,稱“太平缸”或“吉祥缸”,同時因這些缸大都置于宮殿門前,所以又稱為“門海”,意為“門前之海”。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消防栓的前身,雖然在外形上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消防栓相去甚遠,但它的設計理念與防火功能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消防栓幾乎相同。我國古代太平缸的管理制度十分嚴格,有幾名太監(jiān)專門負責管水,每天一擔一擔地挑,不管春夏秋冬,水缸里的水必須保持滿滿的,而且不能上凍。冬天為了防凍,在每口缸的下面會加置炭爐為缸里的水加溫,這種炭爐叫“鐵篘”,有幾名太監(jiān)專門負責加炭一事。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述其在宮中當太監(jiān)的見聞時,對此事曾有記載:“凡遇冬寒,宮中各銅缸木桶,該內(nèi)宮監(jiān)添水湊,安鐵篘,其中,每日添炭,以防水凍,備火災,侯春融則止。”當時每口太平缸的供炭標準是每日三十斤,與公主的供炭標準相同,而且高于每日十五斤的皇子、皇孫的標準。若哪個太監(jiān)移作他用而導致太平缸結冰,同欺君之罪,就要被砍頭。而每年的清明前后“凡各宮之溝渠于此時疏浚之,竹篾排棚大木桶及天溝水管,于此時油捻之。并銅缸俱置換,從新汲水,防火患也。”這種消防用水形式開了我國皇宮消防用水的先河,為以后諸朝皇宮所沿用,據(jù)《大清會典》記載:宮中共有太平缸三百零八口。但世事滄桑,由于各種原因的破壞,現(xiàn)在北京的明清故宮中只剩下二百三十一口太平缸(圖1)。
1.2發(fā)展演變。明朝萬歷年間,隨著西方耶穌會士來中國傳教,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后產(chǎn)生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多種著作開始逐漸輸入中國,對于突破中國專制制度大封閉的文化狀態(tài)、開闊人們的視野,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這些輸入的西學中,水銃(消防泵)的制造技術和大型倉庫的防火防爆技術同時傳入中國,這也是中國引進西方消防技術的開始。天啟七年(1627年),一部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機械學專著——《遠西奇器圖說》(又名《奇器圖說》)在揚州首次刊行。其中就詳細地介紹了水銃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性能:
“此水銃??梢詼缁穑梢杂?,可以防火。乃新有之器。其能力最便、最大、最奇,諸器所難比其功用者也。蓋倉卒之際,火力正勝,人不可近,但有此器,則五六人可代數(shù)百人之用。又不空費一滴之水。不拘多高、多遠,皆可立到,有似大雨噴空,無處不沾;不但可滅已焰之火,仍可預防未燃之火。
其運水之法,排定多人,人人可接遞皮袋之水。至于盛筒鍋內(nèi),周轉無窮,必用皮袋運水者,視他器便,且不破環(huán)耳。此器有二種:或定在一處,如第一圖(圖2);或用船、車無輪者,如第二圖(圖3),其法皆同。”
對明代水銃的普及究屬如何,目前尚無詳細的史料可供查考。據(jù)說,水銃器在清代還出口至鄰國朝鮮哩。水銃實質是利用氣壓原理制造的手動機械消防泵,亦即后來沿用了三百余年的“洋龍”。這種消防泵與原始的救火工具相比,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滅火的功效大為提高,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滅火器具。從《遠西奇器圖說》水銃圖四(圖4)可以看到,當大火燃燒、人員無法靠近滅火之時,水銃則獨顯神威,可以從遠近各個角度甚至是從高處噴射水柱滅火,這是以往一切原始的滅火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水銃的出現(xiàn),是我國消防設備的一大革新。
1.3、初具形態(tài)。日本自寶歷三年(1753年)至明治四年(1903年),隨著不斷采用新技術和研究改良消防器械,將從西洋引進的先進蒸汽唧筒,從最開始的仿制進而創(chuàng)造出消防栓,并開始成批生產(chǎn),消防技術裝備已達到相當水平,從這個時期開始,消防栓的造型設計已經(jīng)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消防栓大概一致了。據(jù)《消防實地》記載:
“日本之消防,幾經(jīng)改良,至今日始有此程度,比較從前之火災損失,每年何止減去百萬。查當年用龍吐水時代,每年有火災損失者三十分;至用腕用唧筒之時代,則減為二十分;至蒸汽唧筒之時代,則又減為十五分;及今用消火栓,而又減至十分。茍即此研究進步,則更有后勝于今者焉。”
光緒九年(1883年),英商在上海租界成立自來水公司,修建自來水廠。隨著自來水管線的鋪設,在租界的街道上陸續(xù)安裝消防龍頭(當時我國對消防栓的稱呼),引自來水救火,十分方便。不久,天津、青島、北京、漢口等城市也相繼發(fā)展起來。消防龍頭的出現(xiàn),使滅火技術前進了一大步。當時馬路上的消防龍頭,取代了傳統(tǒng)的消防泵,接上水帶即可滅火,完全靠自來水廠輸水管道的壓力,圖5為《點石齋畫報》載“龍頭走水圖”,描述了上海大馬路(今南京路)消防龍頭被馬車撞壞噴水的情景。
2、我國主要城市室外消防栓發(fā)展與演變情況
由于水具有“克”火的功能,所以一向有“水是消防的命脈”之說。古代的消防水源主要靠開河引水、鑿井生水和筑池備缸蓄水。取水方法則主要靠人力用桶、盆之類的工具汲舀提挑。直至自來水廠建立后,鋪設管道,安裝消防栓,建成消防供水管網(wǎng),這在消防工作上是劃時代的突破。這種發(fā)展同近代城市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F(xiàn)將我國近代城市發(fā)展居于前列的幾個城市消防栓的發(fā)展簡述如下:
2.1上海
我國城市消防栓的安裝,也發(fā)端于上海。同治五年(1866年)公共租界火政處成立后,消防用水除了從河浜中抽取以外,主要靠陸續(xù)開掘的61口消防井,并建造3座蓄水池,又在吳淞路口的蘇州河,安置一個低水位的矩形吸水口來解決。
隨著租界內(nèi)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口、房屋的增多,以上消防用水設施遠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光緒七年(1881年),英商成立自來水公司,直至光緒九年(1993年)在楊樹浦建成自來水廠,在江西路蘇州河上建造自來水橋,在橋南堍建造了一座大型的自來水塔,將自來水送到蘇州河以南,同時租界上的自來水管道也相繼接通。同年8月31日,新成立的自來水公司在租界火政處的要求下,開始在租界的主要馬路路口和道路兩旁安裝消防栓,當時的名稱叫“海亭”,老百姓習慣叫它“救火龍頭”。直到1956年,建設部、公安部公布《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防火標準》時才統(tǒng)一定名為消防栓。
“海亭”是英文“Hydrant”的譯音,意為取水管或配水管,當時按譯音譯為“海亭”是非常形象的,而且中華文化的韻味十足。因為“亭”字,有停止、休息的意思,一種供休息、觀賞用的小型開敞建筑稱為涼亭、長亭、井亭、碑亭等。而“海亭”,是海水、海龍王休息的地方,求它救火是有求必應的。所以后來,群眾把消防隊也叫做水龍間。“海亭”剛建成時,水壓并不是很穩(wěn),火政處要每兩小時派人測一次“海亭”的水壓,以了解供水情況;后經(jīng)改進,在楊樹浦路自老水廠泵站,裝了一只直通虹口消防隊的電鈴,當需要消防用水時,可以用電鈴通知自來水公司泵站,臨時加大水壓,以適應救火的需要。這是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出現(xiàn)的第一批市政消防栓,也是改進上海市政消防設施的一大突破。后來,租界中市政消防栓的設置與市政自來水管線的鋪設同時進行,大約每年安裝20只左右,據(jù)民國34年(1945年)統(tǒng)計,租界內(nèi)道路兩旁的“海亭”設置數(shù)已達2664個,其中英租界2138個,法租界526個,大體上適應了租界救火的需要。火政處還同意上海民辦救火聯(lián)合會的請求,可以動用租界的“海亭”撲救鄰近華界發(fā)生的火災,給予了一定的方便。
上海老城廂地區(qū),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粵商蒞辦水廠,越五載工竣,而救火有賴焉”。這是由中國人自己辦的自來水廠,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成,并開始在華界安裝消防栓。關于安裝消防栓的資金,當時清政府沒有投資,都是由各區(qū)救火會籌組,水管由自來水公司自埋,龍頭每具約工料銀三十五兩,因“事關保衛(wèi)公安”,各個地段所需,則向本地段的工商大戶募捐。據(jù)統(tǒng)計,南市區(qū)4個救火會,至民國12年(1923年),已安裝設置708個市政消防龍頭,消防水源困難問題得到緩解。
民國時期的上海,由于有英商、法商和中國辦的6家自來水廠,由于互相不溝通,所以當時消防栓品的種繁多、規(guī)格不一,最初的消防栓只有一個出口,最大口徑不過2.5英寸,到了民國3年(1914年),開始采用了3個出水口和2個出水口的消防栓。當時地下水管的口徑也不大,不超過1000毫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全市有各種式樣的消防栓3117只,居全國之首。其中,屬英商自來水公司的2138只,法商電車電燈公司的526只,閘北水電公司的151只,內(nèi)地自來水公司的250只,浦東自來水公司的52只,產(chǎn)權均屬警察局消防處。圖5-6就是民國時期上海曾經(jīng)使用過的消防栓圖樣。
2.2天津
天津的自來水廠最早出現(xiàn)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先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由英商仁記洋行出頭組織籌建自來水廠,資本十九萬八千兩,一年后建成供水,供水范圍僅限于英、法租界。光緒二十七年后,天津濟安自來水有限公司成立,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始正式供水。當時售水方法,除少數(shù)有錢人家自裝水表外,一般居民均需要購買水票,憑水票去井口(設公共自來水龍頭的地方)取水。每票一擔,約合錢六文,每元可買水140擔,若折實計算,當時的水價約為現(xiàn)在的8倍。如此昂貴的水價,自然難以用于消防了。
天津的自來水廠建設雖然早,但安裝消防栓卻晚了一些。據(jù)《天津簡史·公用事業(yè)的興起》記載,“1917開始購置救火車,1923年又專門敷設了消防管道”。這時才有專用的消防栓。到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據(jù)天津警察局的資料,全市共有消防栓420余只。
2.3北京
北京建立自來水廠也在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9年),農(nóng)工商大臣楊士奇在給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奏折中建議京師應修建自來水廠,以利于北京城的衛(wèi)生和消防。經(jīng)光緒批準后當即進行籌建,22個月竣工后隨即鋪設水管,于宣統(tǒng)二年(1911年)3月11日正式啟用。
根據(jù)《北京市志稿·民政志·警察》記載,民國22年(1933年)統(tǒng)計:“全室內(nèi)外城共設置自來水龍頭515座,消防栓35座,堪用水井1465座”??梢姰敃r消防栓的設置并不多,消防用水主要依靠水井。自來水龍頭是自來水公司售水給居民用的,當時的自來水管還未鋪設到居民家中。但自來水龍頭可作為消防用水卻有明文規(guī)定:“街市曲巷之水龍頭,無論已售水、未售水者,消防設施救火警時,均得使用之。但使用后,消防處仍照訂辦法,填送水票”。以后,北京城市的消防栓,逐年有所增加,一直到1949年4月,北京和平解放時,全市共有消防栓542只。我國許多城市消防供水的演變情況,大體上都與北京相同。
2.4武漢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漢口水塔竣工,為六方形,七層樓建筑,高41.32米,塔頂裝有火警鐘”。這座水塔標志著漢口的自來水廠已經(jīng)建成。據(jù)《漢口市消防之史略》記載:
“但取水之處,大半由各該地設太平水池之儲水,而太平水池之儲水量數(shù),大約每池能蓄千擔之水量。其池之建筑式樣(方形),內(nèi)概以磚石做齊平地,池口修有踏步,梯形上下,以便取水,池外砌以高墻圍護,避免渣草侵入,及防止行人危險。全市如此之水池及會館內(nèi)之水池,約計有二百余座。辛亥(1911年)以后,自來水廠設置,該水池無形消滅也。”
這段史實證明,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以前,漢口的消防用水主要依靠水池,這些太平水池建設管理都很不錯,但是在民國以后,由于自來水廠的建設,這些水池就被“無形消滅”了,顯然是安裝了消防栓,被消防供水管網(wǎng)取代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武昌有消防栓的時間就相對比較晚了,“民國16年(1927年),武昌平湖門水廠建成后,大東門以西地區(qū)安裝了少量水門”。“水門”是當時人們對消防栓的又一稱呼。
2.5其它城市
青島原是膠州灣東岸的小漁村,因具有發(fā)展深水良港的優(yōu)越條件,當時各列強都虎視眈眈希望將該地占為己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青島被辟為商埠,次年便開始筑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國占領,同時開辦自來水廠,在平原路安裝2只德國制造的地下消防栓。到1930年,消防栓增至30只。
像西安這類內(nèi)地城市,自來水廠的建設起步就比較晚了。根西安的《新泰日報》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4日報道:“本市自來水工程,聞于8月后即可完成,彼時救火工程亦可減少困難也”。
還有像江蘇常州這一類小城市,沒有自來水廠,由救火聯(lián)合會自籌經(jīng)費,辦“自來泉”,鋪設水管,安裝消防栓。這一做法在當時一些較發(fā)達的小城市,是很有代表性的。具體做法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武進商報》有如下報道:
“本會因水源缺乏,遇有火警,灌救為難,特創(chuàng)辦自來泉。城內(nèi)分區(qū)開鑿自來泉5處,城外分東西南北4處,每處設辦事處于本區(qū)救火會。自來泉鑿深30丈以外,用4寸口徑鐵管通至地底,并用抽水、送水及發(fā)電各種機器,每泉每日出水至少須6000擔,水亭(塔)須出水500擔以外,高至4丈以上,其架用鋼質水門汀。沿街通水用2寸至6寸鐵管,每距離50丈左右設太平龍頭一具。偏僻街巷如須通管,其經(jīng)費由居戶自籌。
結 語
城市火災的危害性是由火災危險性和城市易損性決定,其中火災危險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會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物資資源的豐富呈上升趨勢,但是城市易損性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城市對火災災害有足夠的防御能力,則完全可能減輕火災對城市造成的破壞。城市消防設施的出現(xiàn)改變了城市的易損性,城市消防栓的建設也是反映城市消防實力的重要因素,消火栓從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發(fā)展演變到現(xiàn)今形態(tài),每一次改變都體現(xiàn)了人類的聰明與智慧,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消防意識的加強,我們也期待著城市消防設施的下一次的改進,也許它會根據(jù)所保護建筑或者區(qū)域的具體特征演變出更加符合其性能的進化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明宮史·飲食好尚》
[2]白壽彞總主編 《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上海救火聯(lián)合會報告·序》民國13年版
[4]《上海救火聯(lián)合會報告·規(guī)劃水源》民國13年版
[5]《上海警察》創(chuàng)刊號,1945
[6]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簡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7]《京師警察法令匯編·消防》1914、1915
[8]武漢圖書館《武漢市志·大事記》